预防性 (Prevention):
一级预防: 即病因预防。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发生,针对致病因素或病因,采取预防措施。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,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。
二级预防: 即临床前期预防。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(携带者及慢乙肝患者),要定期监测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减缓和阻断疾病进展,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。
三届预防: 发病后期所采取的措施。即对已患病病人采取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,防止病情恶化,预防并发症,对肝硬化患者,抗病毒治疗预防疾病进展,延长生存期,改善生活质量。
预测性 Prediction
疗效预测的临床意义在于提高疗效,预防耐药,缩短疗程,降低费用,提高病人依从性。根据路线图调整治疗策略,有助于病人早日实现治疗目标,节省治疗费用。疗效预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,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路线图。
个体化 Personalization
个体化治疗策略: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特征、患者需求、治疗目标及可选择的药物。
参与调研的乙肝患者开始治疗时最希望了解的信息依次为疗效、花费、疗程、不良反应.担心将来患肝硬化及肝癌是乙肝患者寻求治疗的最主要原因。87%参与调查的乙肝患者可以接受的每年治疗费用在10000元以下。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,65%仅愿意承受3年以内的治疗。治疗目标因人而宜。理想的治疗终点:(HBeAg阳性及阴性患者):持续的HBsAg消失伴/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,标志炎症缓解,长期预后改善。满意的治疗终点: (HBeAg阳性患者):持续的HBeAg血清学转换,改善预后。其次的治疗终点:(HBeAg阳性及阴性患者):NRTI治疗维持的HBV DNA检测不到或IFN治疗后持续HBV DNA检测不到。
可选择的药物有α干扰素、聚乙二醇干扰素、恩替卡韦、阿德福韦酯、替比夫定、替诺福韦。应考虑疗程、成本、起效速度和不良反应等决定如何应用。
参与性 Participation
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认知不足,容易受虚假广告的影响,对随访的重要性认知不足,没有进行定期随访, 疗效和安全得不到保证,不清楚停药的风险, 自行停药往往影响治疗效果。充分的医患沟通是个体化治疗的前提,2008年APASL指南及2009年EASL指南中多处强调了参与及沟通的重要性,医生与患者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,以保障良好依从性,取得抗病毒治疗的成功。 |